Translate

2016年2月3日 星期三

從O2O談到跨境電商

從O2O談到跨境電商




一般O2O多半是指線上衍生到線下的交易或是線下衍生到線上的交易,並非所有公司都能獨立滿足線上衍生到線下的需求或是線下衍生到線上的需求 因此就產生三種合作模式 :




  • 線上線下為同一家公司

此種類型比較多會是從線下先發展再進而發展到線上銷售,多是實體通路的衍生或是補齊不足.多半採取的方式就是自建網站或是加入電商平台,以後者居多.

線下發展到線上的公司比較少,可能原因是因為網路創業門檻相對低,以微型企業居多. 除非經營達到某一個經濟規模,租金,人事..等等成本,就會是承重的壓力.


  • 線上線下為不同公司

實體店面將線上銷售委由電商平台,諸如像餐廳或飯店將餐卷委由團購網來進行銷售,達到銷售範圍擴張達到增加營收及開發客源的目地.

從網路發跡的公司多半會選擇跟實體通路或是店面合作,但在毛利方面往往是線上能走入線下的一個癥結點.

2015年12月7日 星期一

跨境電商平台的商圈評估

跨境電商平台的商圈評估


Source: unsplash.com

實體商店要開設新的店時,考慮除了Location 還是Location.

在網路上除了架設自己的網站,自行導流量外,在聚合式跨境電商平台上都會有一定的網路流量駐足. 在評估進駐電商平台之前,就可以先行評估這些網路流量來源國. 這些流量來源國是否是目前想要開發的市場,另外在有高流量的電商平台上,雖然主要跟次要流量來源國並非業主本身設定要開發的市場,但是由於高流量的組成國家多元,不失之為一個開發跨國客戶的來源.

若把流量主要來源國視為單核商圈(主力商圈),次要來源國視為次要商圈,如果以eBay 美國站為例,主力商圈是美國,次要商圈是俄羅斯 南韓 印度 、英國.
就算是賣家目前商品目標銷售國別是在次要商圈並非在主力商圈,由於次要商圈的網路流量也會高於一些相對流量低的站點, 一般還是建議選一個好的Location (站點),曝光的機會相對會高於流量低的站點.
實體商店依商品屬性不同,以商店為中心劃出一個銷售半徑,開設第二家商店時會避免設在同一商圈展店,其目的是避免商圈重疊會導致商圈內有限的消費人口,被開設的第二家商店瓜分,降低其原有的效益,在開設新的店面時都會有一番評估.但是網路商圈之間重疊的成本相對低,,因此可以選擇不同的電商平台或是同一電商平台不同的兩個國家站點來增加商品銷售的涵蓋區域.


但如果目前的跨境電商平台主流站點還是沒有辦法符合業主的需求,在評估其他站點或平台時可能需要考慮到

第一,站點網路流量的排名
第二, 站點網路流量的組成
第三,人員對新站點的熟悉程度

這樣的評估比較像是經濟市場裡的總體經濟,跟個別產業還是會有不同.就像是在夜市內賣小吃跟賣衣服,一個晚上進來夜市的人流數都是一樣,但在夜市內每一個產業的總體營業額還是會有些差異,這也是進駐前需要留意的.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淺談如何看待「跨境電商」風潮將起


今年開始有很多跨境電商的講座或展覽,舉辦的單位有公部門 、公司和個人,講座範圍涵蓋物流、文創、農業與生鮮,甚至是經營模式的討論。有若干業內的人士多是憂心忡忡,擔心是擦鞋童理論(shoeshine boy theory)。但無論如何,相關的活動還是一場場的舉辦,跨境電商儼然成為一門顯學。
在這個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個人認為還是有一些隱藏性的問題。
廠商的觀望態度
在很多電商的講座跟活動上,還是會遇到一些熟面孔的廠商,每次的問題還是集中在這個平臺有沒有用?已經問了幾年了,但還是在問!
沒有一個講者打包票,這個平臺對廠商「絕對有用」,因為每一個平臺同類型商品的賣家絕對不可能只有一家,每一家廠商要透過廣告、品牌、包裝、品質、售價、服務、促銷與行銷策略……等等,把客戶吸引到網路商店,種種行銷策使得客戶願意下單購買,賣家再想辦法營造好的客戶購買體驗,使得客戶願意第一次購買後再度回購,形成一個好的良性循環。
這個絕對不是單純將商品放上電商平臺,商品就可以自己銷售。就算以前曾經有過這種好康,但這樣的美好年代已經不再了!
電商平臺的回饋
任憑多好的商品,只要商品不上架就不可能有銷售業績產出,在跨境電商平臺上銷售的第一個步驟是將商品上架。聽起來簡單也不難,但是在實務上這是最困難的。我也曾經針對這個問題詢問國內一個最大的半官方B2B平臺,他們甚至設立專案協助廠商上架,但是成效也是不佳。
不論是B2B或是B2C平臺,加入平臺是第一個步驟,但往往許多廠商很有熱誠的加入平臺,但是加入平臺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往往卡在商品上架銷售。平臺業者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甚至撥出人力跟預算,但是成效不佳,終究還是卡在廠商的配合上。
人力的需求供應
加入平臺,完成刊登銷售之後,再來就會面對人力資源的需求。
目前多數電商業者規模都不算大,在現有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往往都會有人力募集的計畫。但是因為公司規模不大,募集成效都不佳。因此,在市場上有電商協會透過協會的力量跟學校合作,透過跟學校的合作來確保會員廠商的人力的需求。為了確保人力是符合業界需求,所以找來業內的講師搭配協會內的會員廠商擔任學校講師,來確保訓練出來的學生跟企業之間的Gap是降低的。學生被分發到企業後,企業只要透過些微的訓練,學生就可以馬上上線。
我認為,短時間之內還不致於發生「擦鞋童」理論的現象,整個跨境電商市場還是外熱內冷。但是目前並沒有很明顯的產業政策,臺灣整體經濟仍是停滯,加上失業率無薪假陰霾籠罩,另一方面也因為電商的創業門檻並不高,後續的態勢實值得觀察。

2015年9月14日 星期一

如何降低協會會員流失率

如何降低協會會員流失率

目前市面上公/協會的種類繁多, 同一類型的公/協會也充斥整個市場,會員對公/協會有很多樣的選擇性. 換句話說協會如果不是資源充足、風格明顯、服務到位…..等等理由,會員也會因為不了解而加入,了解而分開. 因此多數協會都會面臨會員流失的問題.
市面上有許多不一樣型態類型的協會,把它大致上區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同業/職業
  2. 推廣
  3. 證照
  4. 醫療
  5. 慈善
  6. 運動
  7. 嗜好/興趣
  8. 保育

公協會的獲利來源
所有的公協會依不同的宗旨跟目的成立,新成立後多數面臨的是如何維持協會日常的營運的財務問題,一般常見公協會的財源不外乎來自
  1. 會員費
    這是多數協會維持長期運作的穩定財源.會員對於新成立的協會都會有過多的期待,且新成立的協會的會員數普遍不多,一旦無法滿足會員的需求,隔年會員不續約,協會就會面臨會員的流失.,協會運作上將會更為辛苦.
  2. 辦課
    付費課程對象如果以協會會員主,因關係到課題 、講師知名度、協會會員人數、會員時間….等等因素,成課的難度就相當高.近年來協會辦課多採取開放式,即使非協會會員也可以付費參加.唯一差異可能對於付年費的協會會員在費用上享有一定折數的優惠,藉此來凸顯會員跟非會員的差異,並且吸引非協會會員報名課程進而加入協會.
    但近年由於政府大量補助免費課程,造成一些協會行之有年,固定每年開課的長期課程都開不出來.對於大協會是業績下滑,對於小協會的財務壓力相對提高.
  3. 政府標案 
    有若干協會維持協會運作資金來自政府標案的獲利,但是標案服務的對象多半是開放性,並不局限於協會的會員. 這樣的服務確實會舒緩協會的壓力,但開放型的專案是以廠商參加的資格為主,無法獨厚會員.
協會藉著這些方式籌措財源來維持協會的營運.



公協會會員的流失
新進協會手中資源不多,多數新成立的協會的財務收入多數來自會員繳交的會員費, 協會就以這些費用維持協會日常運作,所以會員的隔年是否會續約繳交費用就會變得異常重要,但偏偏新協會剛成立缺乏資源跟經費,如何增加會員滿意度降低隔年會員流失,都會是新的協會面臨的挑戰.


如何提高會員滿意度 ,降低會員流失率.這都是所有協會無法避免的問題. 我們試著用生態圈的角度去看待這樣的問題.
在前一篇跨國電子商務環境下的跨境電商協會的發展」中提到跨境電商協會大致上分為三個類型,第一個類型屬於比較傳統型的公會,第二、三類型的跨境電商協比較適合用生態圈的角度來觀察,如果把協會視作一個一個平台,會員視作是買家.
在平台(協會)成立初創時,可能只有單一供貨廠商提供一種服務,由於近乎是封閉型市場,相對供應商比較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來滿足會內會員.當平台(協會)發展到某一個程度,會發現這樣的型態無法滿足所有平台的會員,此時就會員流失現象就開始產生.這個時候可以有三種對應的方式 :
  1. 單一供應商提供更多服務
  2. 開放更多供應商
  3. 平台扶持更多的服務
如此一來會員會有更多的選擇性,對於平台的依賴程度也會加深.也會降低會員的流失率.
這兩邊的市場透過平台相互吸引,也透過平台完成交易. 當一邊的市場提供更多元的商品跟服務,自然也會吸引另外一邊的市場,稱之為跨邊網路效應. 在兩邊市場互相拉抬的情形之下,兩邊的市場都會增長, 形成供應商,平台業者及買家三贏的局面.
好友人數